close
時間過得很快,從開始連載已經半年了,這個月是最後一回。每個月我都拖到截稿日最後一刻安全上壘,千鈞一髮關先生(註:又是大家不知道的梗),大家最近過得如何啊?我是今年犯太歲的HISASHI。這一回是最後一回的連載了,主題是-什麼怪事都有可能發生的我,以狂野的方式推廣,而現在終於帶動了一陣蟻傳狂潮!
首先,先來談談之前從來沒有在這本雜誌上提到過、可是也擁有廣大支持率的團員們的「A to Z」吧!哈哈哈,你問我為什麼要笑?…那是在五年前,我永遠無法忘懷的春天,剛來到東京的19歲HISASHI少年跟TAKURO青年,在對東京樂團界的事情一無所知的情況下,還是為了找鼓手不斷地往新宿跑。當時,對西洋樂風嚴重會錯意的兩人,拼命地聽著當時完全無法理解的超強後龐克樂團"BAUHAUS"(註),在其中得以成長茁壯。在那種情況下做出來的"成募"的廣告單……我到現在都還記憶深刻。(註:成募為成員募集表的略稱)。
「我們是,陽光版BAUHAUS!
外表打扮呢,則是今井壽。」
真是一句令人聽了會不禁鼻血耳血狂流的口號呢!爛透了…寫這種爛口號的樂團,就是一個很容易被喜歡流行樂的年輕人冷淡無視的例子。我們拜訪各個LIVE HOUSE,想要貼出這張募集單,九成的店家會給我們冷屁股!一成的店家會同情我們勉強貼一下,成員募集就以這個慘澹的結果畫下句點。不過這裡才是重點所在,不管受到甚麼樣的對待,說句大家可能都聽膩的話,古人有說:「趁年輕要多吃點苦!」。那時候的GLAY真的很沒知識,常常做一些很魯莽的行動,或是說些很沒大腦的話,現在想起以前的自己都會覺得很可怕。不過,一直到現在GLAY都還沒找到正式的鼓手。不過當初如此堅持以五個團員的姿態來支撐GLAY的我們,現在為什麼能夠滿足於「沒有最重要的鼓手」的事實呢?理由很簡單,就是我們現在有支援鼓手永井先生和鍵盤手D.I.E.,我們6個人在一起讓GLAY變得如此搖滾。演唱會上不言而喻的一體感,在私底下也能一派自在地聊著天,六個人在一起的姿態,或許就可以用來代稱無形無體的「ROCK」一字,我覺得這樣就很足夠了。現在,大家就把本連載(蟻傳)送給所有正在玩樂團、但卻一點也不搖滾的傢伙吧!送過去的時候順便向他大吼一聲!我是說真的!
本月大師格言
「能替從一而終錦上添花不可欠缺條件是,
有沒有辦法做出最純粹真誠的搖滾樂。」
最近,一個我很喜歡的樂團(註:PRINCESS PRINCESS)解散了。不過那個樂團倒是以「試著分開行動看看吧!」的型態結束的。不管她們解散的理由為何,對從她們出道開始就一直注意她們的我來說,看到她們從出道到現在都沒什麼改變,今天會解散也是必然的結果吧!不過,不管是在雜誌或是電視上出現,站在舞台上的她們,總是如此搖滾……她們悠然自得的模樣,我這輩子都不會忘記。
那個~最後一回我竟然光講些自己的事啊!吶~最後身為歌迷的我只能對她們說一句:「去做妳們各自想做的事吧!」
這半年來謝謝大家照顧,我是HISASHI,下個月再會!!
「蟻」 FROM 函館硬搖業餘樂團代表。
蟻祭 VOL.6
第六回,我在第一期結束的最後投下了一顆震撼彈。這回內容赤裸裸到TAKURO跟我說:「你爆料爆太多了!」筆者也只好回答他說:「可是這就是事實嘛~」
有在玩樂團的人都是費盡千辛萬苦才能找到成員的,不過其中大概沒有哪個樂團會比寫出「白癡募集表」的我們更辛苦的了吧!最後還有寫到她們的解散,我把她們未來會更堅強在自己的道路上的誓言放在心中,最後留下了一句下個月再會。因為在廣大書迷「不要結束!」的哭喊尖叫中,連載換了一個名稱再度出發。
註:BAUHAUS為一英國樂團;他們以刺耳的吉他和絃和冰冷飄渺的合成器創造了後龐克中簡約主義的、孤高陰暗的代表性風格。樂團1978年出道,1983年解散。
後龐克(post-punk):70年代末的英國掀起了一陣後龐克浪潮,,後龐克大量採用電子的多樣曲風,曾讓人耳目一新,,而其中也常見獨特搞怪的歌名。
相關樂團: Bauhaus、The Cure、Joy Division
(如果想了解post-punk核心經典人物Ian Curtis(Joy Division的主唱)的話,可以去找「Control」這部Ian Curtis傳記電影來看看,台灣也有上映過喔!)
全站熱搜